假日看着马路上浩浩荡荡的车流,便没有了出游的兴致。与其堵路上,不如家里藏。闲了去嘉立创薅个羊毛,涂鸦一个电子管·6J1推MOSFET管缓冲耳放升级版。
为啥是6J1,因为有一水桶,其实是6J1的低压特性好过6N11。


电子管加MOSFET管混合耳机放大器(hybrid headphone AMP),几十年来出现过许多的版本,基本构架是电子管提供电压放大,MOSFET管做电压跟随器即提供电流放大,工作电压有12V,24V……由于电路简单,工作电压低,很受爱好者喜爱。
这是一个较常见的电路

6J1接成三极管状态构成一个单级反向共阴极放大,Q4场效应管构成一级跟随器。输入信号经6J1放大,经Q1缓冲输出至耳机负载。ADJV用来调节6J1屏极电位也即Q1跟随器输出电位,以获取最大的输出电压幅度也即最大的输出功率。三端可调稳压IC317接成恒流源,恒流电流值调节到6J1的灯丝电流值。6J1灯丝电流值为175MA,这个电流值刚好是Q1跟随器合理的静态工作电流值。恒流源承上启下,即作为Q1跟随器的直流负载同时又提供6J1灯丝的恒流供电,这样设置极大地降低了灯丝供电电路的功率损耗,提高了电压利用率(相比采用电阻降压方式)。无须再为6J1提供额外的灯丝电压,简化了电路。
跟随器Q4目前的最佳选择是VISHAY(威世)的IRFI510GPBF,VDSS=100V,ID=3.2A,极间电容对跟随器应用的综合影响最小,TO-220F封装,无需绝缘措施,三端稳压IC选择LM317P,同样是TO-220F封装,无需绝缘措施。
电路很简洁,非常容易制作。不用PCB也可以很方便搭棚完成。在32-100欧耳机阻抗范围内,可以得到200MW左右的输出功率。
涂鸦个PCB薅嘉立创的羊毛

但这个电路并不完美,仅能得到200MW左右的微小输出功率,适用于耳塞,失真度也相当较大。这是因为其工作在低电压状态,线性区域非常狭小,又需要其承担最大电压幅度输出,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。另外由于跟随器和电压放大器采用直接耦合,造成输出信号负半周幅度被限制,因为电子管无法像晶体管那样在负半周时屏压探地。这些状况即使适当增高工作电压也无明显改善。

这是一个做了适度改进的电路,把直偶改成了交流耦合,解决了输出信号负半周幅度被限制的问题,输出功率幅度有所提升,但输出功率和失真的矛盾依然存在。下篇2待续~~~~~~